发展巡礼
发展巡礼
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巡礼 -> 正文

泰安校区党委:凝心聚力促发展 奋楫争先再出发

发布时间:2025年03月25日 13:10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泰安校区在校党委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一二三八十”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五大基地”建设为统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内涵建设,以学科布局为牵引,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化东西校园布局,挖掘办学优势资源,激发教职员工干事创业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奋起“再次创业”新征程,校区高质量特色发展取得新成绩。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建引领作用巩固提升

聚焦“一融双高”重点任务,做强党建“主引擎”。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议事规则,制定《泰安校区党委会议事规则》《泰安校区两委会议事规则》。通过“党建+”模式,构建党建与学科建设、科研攻关、校企合作、思政育人、综合改革及机关建设等校区事业发展重要方面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坚持品牌意识,以党建品牌建设引领事业发展。构建校区“学院(部)有品牌,支部有特色”的党建新格局,形成了以学院(部)党建品牌为引领,31项党支部特色经验举措为补充的校区链式党建品牌矩阵。出台《深入推进基层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培育项目实施方案》,遴选确定2个“党建工作标杆组织”、10个“党建工作样板支部”进行重点培育。创新“翻转课堂”“入党日记”“入党通知书”“政治生日”卡片等形式,党员教育“入脑”更“入心”。

夯实基层支部建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1个党支部荣获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部党课在中共山东省委教育工委“我来讲党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3个党组织荣获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先进集体”称号;42人次获泰安市、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1人当选省党代表,2人当选泰安市党代表。

聚焦“五大基地”建设,校区特色发展成效明显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突出应用型特色,优化专业布局,新增本科专业4个,停招本科专业3个,普通本科专业稳定在8个、本科生规模稳定在4000人左右;实现学科点建设突破,获批保险专业硕士点和网络空间安全学术硕士点,研究生数量规模达到500人左右;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应用型专业达到100%。

矿业特色实习实训品牌彰显。投入150余万元建设了教学矿井可视化系统、矿井智慧调度室,升级改造教学矿井实习场所环境。投入570余万元用于校区新建实习实训场所和购置实训实验设备,实习实训和矿井科研服务环境不断改善。教学矿井获批为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新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5个。

科技创新与研发量质齐升。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5项,合同经费300余万元;横向项目合同经费达2.07亿元。获科技成果奖项40余项,其中省部级社会力量奖9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87篇,授权专利180余项,实现成果转化1521.75万元。获批省级科研平台7个。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注册成立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泰安分公司,设立山东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泰安分园管理办公室。培育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1家,引进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1家,正在孵化高新技术企业1家。

继续教育与高端培训品牌化发展。继续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4.7万人。创建培训基地2个、培训品牌项目3个,开展培训项目48项,累计培训36786人次·天,合同经费达1210万余元。在青岛、泰安驻地开展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各类人员超过2000余人次。

积极稳妥完成独立学院转设,办学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积极稳妥完成独立学院转设。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自2004年成立以来,培养毕业生3万余名,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和校友资源。2018年至2024年转设及过渡期内,校区认真做好与投资方的沟通与协调工作,密切关注师资队伍、教育教学和资金管理等关键环节,实现了过渡期的工作预期目标和安全稳定。独立学院的顺利转设,保障了学校的核心利益和社会声誉,既为中国高等教育增添了新力量,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办学结构不断优化调整。校区利用独立学院转设带来的新机遇,深入推进两校园功能定位调整,资源、布局优化,东西校园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校区注重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深化学科专业调整,按照学校部署完成院系整合,有序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相继实现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学科点的突破,办学层次得到提升,校区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深入推进校城融合,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建立校城融合保障机制。成立校城融合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挂帅,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研究融合发展重大事项。充分发挥“山科大”品牌优势,坚持“在泰安、为泰安”,精准对接泰安产业发展需求。通过与泰安市政府签订战略框架协议、举办“百名校友泰山行”活动、建立山东科技大学泰山智慧谷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将学校的科研和人才优势,有效转化为泰安的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在互融互促中实现校地“双向奔赴”。

探索校城融合新模式。立足校区资源禀赋,开展校地深度合作,与泰安市相关单位共建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岩土工程研究院、泰山复合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先后承担完成了泰安及周边地域企业委托项目1000余项,合同经费累计2亿多元。

提升教师建言资政能力。鼓励支持校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教师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建言资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校区教师聚焦泰安市重大发展战略,围绕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党协商中,积极建言献策,取得良好成效。校区民主党派教师撰写的1篇社情民意信息被全国政协《政协信息》单篇采用采纳,1篇被泰安市委主要领导批示,撰写的10余篇社情民意信息被泰安市政协采用。1名教师被授予“民进全国组织工作先进个人”。

强化办学保障支撑,校园环境品质提质升级

抢抓发展机遇,扩大办学空间,改善校园环境。抓住擂鼓石大街贯通机遇,与泰安市政府积极协商争取,将拆除的3.05万平方米校园建筑设施,补偿建设为约4.08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工程训练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及配套设施等。在省市相关部门协调下,将文化路校园土地及地上建筑物与泰安校区西校园南部地块教育划拨用地进行置换,实现了校园的空间挪移合并,扩大了泰山大街校园面积。为做好西校园南部地块建设规划,校区积极争取各方资源,新建南大门、三栋学生公寓,进行校园整体绿化、建成校友林等,提升了空间利用率,美化了校园环境。

统筹东西校园环境建设,提升校区服务品质。出台《泰安校区东、西校园功能定位及布局优化调整方案》,召开校园环境建设推进会,同质化一体推进东、西校园环境建设。完成西校园一号教学楼和八角楼报告厅维修改造、工会之家、学生就业综合服务大厅建设等修缮改造工程10余项;完成学生食堂新型自主经营模式改革和学生公寓空调全覆盖,安装电动汽车充电桩和电动自行车充电位,开展智慧图书馆建设,校区4处建筑被认定为泰安市历史建筑。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满意度大幅提高。

回望历史,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泰安校区上下将按照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以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以“五大基地”建设为统领,振奋精神、鼓足干劲,锐意进取、勇毅前行,奋起“再次创业”生动实践,奋力谱写校区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供稿:泰安校区党委)

校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赴党性教育基地开展现场学习

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

泰安校区举办科技创新赋能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

泰山大街校园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