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顺应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深化的趋势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等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系列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大力实施“国际化水平提升工程”,进一步推动学生国际交流,推进国际科研合作,提升教师国际竞争力和管理国际化水平,努力构建更加广泛、多元立体的对外交流合作渠道布局,服务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2019年以来,新增国(境)外友好大学和研究机构66所,签署校际交流合作协议84项,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学生赴国(境)外访学及联合培养,资助优秀青年教师赴海外名校交流访学。建设国际合作研究平台7个,获批科技部、山东省高端外国专家项目15项,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实现国家级国际引智平台领域的突破,外籍专家6人次获“中国政府友谊奖”“齐鲁友谊奖”等称号。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获批首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山东科技大学斯威本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2100余人。有5个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与上合示范区共建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在校国际学生规模突破1000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成立9个国际学生校友会。学校两次获“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是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因此,要以国际化的视野和眼光,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谋划和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国际化办学工作机制,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一体推进,形成学科、人才、科研相互支撑、全面推进的国际化一体化发展格局。要立足学校实际,结合自身学科优势,紧紧围绕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拓展全球合作网络,持续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大力提升师资国际化水平,努力促进科技国际协同创新,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领域、跨国界的科研合作,努力实现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吸收内化和融合创新,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自主性、计划性和目的性,打造学科国际化特色和优势,建立起适应一流学科发展内在需求的国际合作长效机制。
一是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国际化办学理念。把学科的发展置于全球坐标系之下,充分认识国际交流合作在一流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主动了解国际交流合作的既定规则,主动学习国际通行的规范标准,把国际化理念融合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中。深入研究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成功案例和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打造国际化办学优势特色。
二是完善国际化办学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外事工作决策机构作用,统筹制定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构建“学校顶层谋划、部门协同配合、院系主动作为、师生积极参与”的国际化工作格局。强化学院主体地位,建立国际化办学联席会议制度,支持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学术合作、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方面开展特色品牌建设。
三是多措并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深化与友好合作院校在访学交流、合作办学、联合科研方面的合作,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海外教育交流基地,开拓成建制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支持学生参加海外实习实践、学术竞赛、国际会议、短期文化交流活动等,大幅提升学生国(境)外访学交流、海外深造比例。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化专业,开设国际夏令营或设置国际化暑期课程。探索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国际课程开发、国际团队联合指导,加快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进程。主动对接专业类国际和区域性组织,拓展合作渠道,推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与国外高水平理工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努力打造中外合作办学示范基地。
四是促进国际学生稳量提质,打造“留学科大”品牌。提高国际学生学历生比例,增加硕士、博士研究生数量,增开全英文授课专业。开展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推动来华留学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学校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办好上合国际语言文化学院,探索在国外设立中文培训学校或课堂。打造国际学生中国国情及文化体验活动品牌,扩大学校来华留学教育的国内外影响力。
五是紧密结合学科需求,构建多层次国际化师资队伍。有计划地派出优秀师资开展合作研究或项目开发,强化派出实效。大力支持和推动教师任职国际学术组织,担任国际期刊编委。依托各类高端外专项目引才用才,吸引高水平外籍青年人才充实到科研平台和团队。设立专项引智基金,全方位、多层次引进国外智力,邀请外籍专家来校举办讲座、开设课程、进行合作科研等。
六是实施国际协同创新,提升国际科技合作能力。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科技合作,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国界科研合作,建设产学研用结合的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国际联合创新研究院等。鼓励申报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加强高水平学术品牌和学术共同体建设,主办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创办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鼓励发起国际学术组织和教育科技类专业联盟。
七是夯实国际化办学条件,提升国际化保障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国际化工作经费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各类项目资助,充分利用政府间合作交流机制,为师生访学交流、国际科研合作、海外引智、来华留学等工作提供稳定的经费保障。积极争取教育、外事、科技、人社等上级部门的政策支持,主动对接相关涉外企业和机构,不断挖掘国际交流合作社会资源。推进外事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和主流媒体的作用,加大外事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跨文化交流活动,营造国际化办学氛围。加强英文宣传媒介建设,推进学校形象的海外传播,着力营造良好的教育对外开放氛围。
今后,国际交流合作工作要积极适应国际发展新态势,紧紧围绕学校高水平大学冲“双一流”建设确定的目标任务,聚焦制约国际化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找准发力点,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不断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模式,探索国际交流合作特色路径,加快构建完备的国际化办学体系,努力提升学校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外国专家来校参观(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