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程万里宏图阔,潮头登高再击桨。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擘画的宏伟蓝图,为文法学院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学院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将党代会精神转化为学院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法工融合、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文法担当,奋力书写学校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文法答卷”。
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党建引领聚合力
充分发挥学院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努力构建三维党建工作体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院内涵式发展。一是政治引领铸魂,筑牢思想根基。强化理论武装,创新实施党委领学、支部深学、师生践学“三学联动”机制,落实“人人讲党课”,形成全院团结一心、奋勇争先的良好局面。二是服务学术赋能,强化融合实效。聚焦学校“双一流”建设决胜年,用创新思维打造“安全法治”新特色,用战略思维强化“数字法治”新方向,用系统思维探索“涉外法治”新高地,将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同频共振。三是立德树人固本,培根铸魂育新人。注重政治立根、文化铸魂、学术锻骨、实践强身,以培养“依法治国的政治精英、守正创新的学术精英、维护公平的法律精英、中国立场的涉外精英、人民至上的民族精英”为目标,不断完善具有学院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
深化改革、多措并举,教育教学提能力
教育教学是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提升学院教育教学质量。一是坚持专业为基,优化教学资源。建强法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强化传统专业“内核升级”,组建“涉外法治”特色实验班,推动交叉专业“融合生长”,培养既懂法律又通人文,既具人文、法治情怀又有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坚持课程为要,创新人才培养。加强智慧课程建设,推广互动式、研讨式、探究式、协作式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动从“教得好”向“学得好”“用得好”转变。三是坚持质量为先,提升教学成效。严格课堂教学规范,严肃课堂教学纪律,严守课堂意识形态阵地,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坚持线上与线下、“请进来”与“走出去”、交流与学习“三结合”培训体系,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域协同教学环境。
唯才是举、人尽其才,人才引育显活力
以一流学科建设规划引领师资队伍发展,用好用足人才政策,加速形成人才集聚雁阵格局。一是实施“靶向引才”。根据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需要,精准引进省部级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补齐人才短板。二是创新“柔性引智”。对于难以全职引进的专家学者,探索“项目合作+短期聘任”模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弥补全职师资结构性不足。三是完善“分层培育”。针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实际,实现分类引导与激励,培育3—5名省部级人才,建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高地。
特色突破、融合发展,学科赋能增实力
以“特色突破、融合发展”为主线,推动学科建设从“单兵突进”向“系统跃升”转变。一是围绕“博士点”申报,凝练特色寻突破。总结其他高校申博成功经验,以“开局就是决战、起跑就要冲刺”的状态,坚决打赢学科建设攻坚战。二是聚焦“安全+”主线,强化优势创一流。主动服务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是每个学科的发展机遇,更是责任使命。立足“安全+法学”,深化“涉外安全法治”“海洋生态安全法治”“环境安全法治”建设新动态;立足“安全+管理”,推动公共安全政策研究新方向;立足“安全+文化”,塑造安全价值传播新范式。三是加强学位点建设,夯实基础固根本。巩固法学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国际中文教育等学位授权点建设,全力做好周期性合格评估,探索国(境)外研究生联合培养。
协同创新、深化研究,科研创新强实力
强化有组织科研,实现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双提升。一是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重点打造知识产权、涉外法治、数字法治、海洋法治、社会治理等团队,培育3—5个省部级以上团队。二是产出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以国家、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申报为引擎,以产出高水平标志性成果为目标,以解决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汇聚资源、凝聚特色,实现高水平成果新突破。三是打造高端智库平台。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及社会公益,提供政府咨询与决策服务,突出法工融合、法管融合,服务法治山东实践。
立足国内、面向国际,合作交流释潜力
坚持纵深发展,努力实现从“本土办学”到“全球参与”的新跨越。一是深耕国内协同。以“校地融合”“校际协作”“校企合作”为导向,与地方政府、兄弟院校、行业机构联合构建人才培养、科研攻关、社会服务“多元联动”网络,实现“扎根齐鲁、辐射全国”发展格局。二是拓展国际合作。通过“师生互访”“联合科研”“文化交流”等方式,深度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球人文社科领域发出“中国声音”。三是强化双向互动。积极推动国内资源与国际资源互通、国内成果与国际需求对接,让更多国内经验走向国际舞台,让更多国际资源赋能国内发展。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站在学校“双一流”建设历史坐标上,文法学院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将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转化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为学校全面建成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贡献“文法智慧”与“文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