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山东科技大学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已胜利闭幕。作为一次承前启后、再谱新篇的会议,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立了“一三六八十”的战略布局,锚定“全面建成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这一奋斗目标,按照“三步走”战略谋划,把“六大战略”贯穿各项工作始终、融入事业发展全过程、升级实施“八项任务”和“十大工程”。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贯彻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科学谋划,蓄势待发,立志汇聚一切智慧和力量,落实学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实现学校伟大奋斗目标继续作出土建人应有的贡献!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作为山东科技大学最早成立的学院之一,历经近70年的发展,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形成了深厚积淀和独特优势。土木工程学科为山东省重点建设学科和首批“泰山学者”设岗学科。1958年设矿井建设本科专业,1982年矿山建设获批国家首批硕士点,2003年山东省内最早获批岩土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2007年获批岩土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18年获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18项,在全国第四、五轮学科评估中获B-等次。专业已培养毕业生万余名,涌现出了大批以两院院士魏悦广、顾大钊、李术才和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赵衍刚等为代表的杰出科研人才和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朱忠义等为代表的杰出工程师人才。
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院党委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审时度势,与时偕行,在学院开展“学科大讨论”,确定了以“强化岩土地下工程优势、拓展海洋土木工程领域”为核心的“固本拓新”学科发展布局。学院引进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赵衍刚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成立了“岩土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团队(山晖团队)”和“海洋土木工程团队”,与全院135位教职员工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共同促进土建学院的全面发展。2021年,土木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利用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5年,学院获批山东省现代海洋土木产业学院。此外,学院新增青岛市土木功能材料与智能结构工程实验室、青岛市海洋土木工程结构与材料重点实验室、青岛市地下空间智慧开发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土建学院磨砺以须,蓄势待发,锚定实现“建校百年”奋斗目标,敢挑大梁,奋勇争先。
未来5年,土建学院将深入贯彻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和部署,厚植青岛地域特色,强化地下工程建设行业特色,拓展海洋土木领域特色,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标志性成果为牵引,为加快实现学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贡献土建力量。
(一)面向国家和行业发展需求,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加强专业建设质量,持续推进工程专业(评估)认证,实现四个本科专业认证全覆盖。密切联系青岛港(集团)港务工程有限公司、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等企业和科研院所,整合优势资源,组建海洋土木特色班,推进山东省现代海洋土木产业学院高水平建设,力争获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共建山东科技大学-坎特伯雷学院,加大国际学生培养力度。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持续健全完善“嵙立方”学生工作体系和“一二三四”共青团工作体系,实施“学生专业自信提升工程”,本科生深造率达到43%以上。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及考核评价改革,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体系,加强研究生工程师小队建设。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基础上,获批2~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二)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打造土木学科学术高地
结合学校全国重点实验室、“811”项目安全学科冲一流目标任务,将学科建设着力点进一步聚焦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结构可靠度与智能防灾、海洋岩土与结构工程、工程爆破及动力灾害控制四个特色方向,拓展“深地”“深海”领域。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引进国家级人才1~2名,培育省部级人才2~4名。切实发挥已引进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在大团队、大项目、大平台、大奖励方面取得突破。申报获批土木水利专业学位博士点,稳步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三)落实有组织科研,推动标志性成果落地
深化与中交集团、山东港口、青岛地铁等龙头企业协同,构建“需求对接-联合攻关-产业孵化”一体化成果培育机制。聚焦滨海地下空间开发、海洋资源利用、深地能源储运等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实施“定向揭榜挂帅”科研模式,新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项以上,千万级横向课题5项,科研经费总额突破3亿元。依托校企共建科研平台,推动核心技术产业化,重点突破深地工程安全、海洋土木智能运维等特色方向,力争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打造国际知名的“山科土木”创新品牌,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