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双一流”建设目标,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六年的砥砺奋进中,学校以“引育并举、分类发展、机制创新”为主线,在人才引育体系优化、教师发展生态构建、师德师风涵养塑造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站在第四次党代会召开的历史节点上,我们更需以开放的视野、改革的魄力、有力的举措,深入贯彻落实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精神,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发展深度融合,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回眸奋进路:夯基垒台,师资队伍建设成果丰硕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大力实施“一流人才强校工程”,以“山海英才”“菁英计划”等人才工程为抓手,构建起“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英才——后备梯队”四级引育体系,打造高水平人才“蓄水池”。通过精准引进与自主培养相结合,全职国家级人才从14人增至45人,增长221%;省部级人才从34人增至161人,增长374%。先后纳入“菁英计划”681人,纳入“山海英才工程”132人,纳入杰出青年人才培育计划6人,纳入院士培育计划4人。新增各类人员1209人,其中博士900人。高层次人才实现量质齐升,率先实现省属高校自主培养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的历史性突破。
学校把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与全面履行职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促进事业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不断推陈出新,仅2024年就出台各类人事人才制度10项。在分类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以第四聘期岗位聘任制度改革为契机,创新教师分类评价机制,制定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岗位差异化评价标准,构建正常晋升竞聘和“直聘制”“直通车”“教学骨干”等岗位聘任方式,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让教师能够在适合自己的赛道上“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构建师资队伍发展支持体系,支持教师访学进修、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挂职实践锻炼、兼职创新创业,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山东省“千名博士挂职企业科技副总”行动、“智融西海岸”高层次人才新区挂职等活动。第三次党代会以来,选派教师赴国(境)内外访学270人,选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锻炼467人,审批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255人次。坚持以教职工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教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收入分配问题,积极挖潜并落实国家调资政策、山东省绩效工资政策以及属地青岛市改革性补贴政策,教职工待遇大幅度提高。
人才引育和师资队伍建设有力推动了学校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人才、科研、教学的多向赋能。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710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34项;自2021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数量连续四年过百项;承担500万元以上横向项目38项,其中千万级横向项目7项,单项合同金额突破2000万元;学校科研经费持续增长,年科研经费突破7亿元;标志性科研成果显著增长,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34项。学校首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全国煤炭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72项。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山东省教学名师11人、山东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7个。
启航新征程:乘势而上,锚定学科发展新坐标
学校以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入国家第三轮“双一流”行列为目标,着力构建“安全引领——行业特色——信息支撑”的一流学科建设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必须紧扣这一目标,在战略布局上精准发力。
着力打造一流人才集聚雁阵。加大顶尖人才引育力度,柔性引进院士团队,力争实现全职引进“两院”院士的突破;同时,全力支持领军人才成长,强化青年人才扩容,实现学科人才队伍量质齐升,加速形成人才集聚雁阵格局。积极创新人才资源共享机制,重点推进与山东能源集团等企业的人才共引共用,加强科研人员双向兼职交流,为“冲一流”构建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重点引进防灾减灾、生态安全等领域战略科学家,切实提升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人才竞争力。
着力激发人才创新动能。深化引育用服“全链条”人才发展机制,创新“学科特区”政策,实行特殊人才“一人一策”定制化服务,鼓励有学科影响力的拔尖领军人才搭平台、建团队,支持具有学术潜力的青年杰出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切实在承担重大项目、产出重大成果等方面取得突破,助推学科实力快速提升。
聚力再出发:系统施策,构建发展新生态
贯彻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精神,需以系统思维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五大转变”——从“数量积累”转向“质量跃升”,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作战”,从“指标导向”转向“贡献导向”,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从“资源依赖”转向“制度创新”。
挂图作战开新局,对标对表抓落实。在充分考虑学科建设任务、“十四五”规划任务完成情况,谋划十五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2025年人才师资队伍的各项任务指标。同时,围绕学校“冲一流”建设,为打破学科壁垒,学校还将着力推进“团队作战”范式变革,整合多学科师资,打造问题导向、协同攻关的跨学科“大团队”,为培育国家级重大奖项、重点平台和标志性成果提供智力支撑。在考核机制上,建立以解决“卡脖子”技术、培育重大成果为导向的团队绩效评价体系,试行“代表作制”,激发集体创新活力。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2025年亦是学校第四聘期收官之年,也是谋划第五聘期岗位聘任制度改革的关键之年。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充分激发教师创新活力,为学校“冲一流”目标筑牢人才根基。
回望来路,山东科技大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始终与学校改革发展同频共振;展望未来,我们更需以第四次党代会为契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实干担当,奋力书写新时代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大答卷”。通过汇聚一流师资、培育一流成果、贡献一流服务,学校必将在一流学科建设的征程中乘风破浪,为教育强国战略注入澎湃的科大力量!

学校召开青年学者泰山国际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