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声音
党代会声音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代会声音 -> 正文

《山东科大报》评论员:写好一流学科建设山科答卷——二论学习贯彻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1日 17:24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引擎,是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若将学科建设比作攀登巍峨群山,一流学科便是那矗立的主峰,引领群山拱卫之势,指引攀登方向。“峰高”方能“揽众山”,“基实”才可“承千钧”。如何将一流学科建设的引领力转化为发展驱动力?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学科筑峰攻坚工程”这一立足新阶段、勇攀新高峰的山科宣言。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而又非进不可的时候。全校上下要憋足一口气、铆足一股劲、拧成一股绳,举全校之力努力实现一流学科建设突破,在打造学科高原中崛起高峰,于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担当,共同写好一流学科建设山科答卷。

学科建设重在战略引领,需统筹谋划、靶向施策。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战略棋局”,既要谋定后动,更须谋在实处。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有组织学科建设”“完善强工、厚理、精文的学科生态体系”“超常规布局急需学科专业”。这要求我们要以系统思维谋全局,以辩证思维破难题。统筹谋划,要把握时与势,以系统思维统筹学科布局;靶向施策,要洞察危与机,以辩证思维破解发展难题。察势者明,趋势者智。我们要立足时代需求,顺应国家战略布局和科技发展趋势,以前瞻性眼光抢占学科制高点;要清醒认识内外部挑战,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唯有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引领锚定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才能让顶层设计的“谋篇布局”转化为“强特扩优”的生动实践;唯有以“一盘棋联动”的机制创新促进跨域协同,才能在“有组织学科建设”中实现教学、科研、人才一体化跃迁;唯有以“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制度刚性压实建设责任,才能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实现特色突围、彰显山科担当。

学科建设贵在久久为功,需协同攻坚、精准发力。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长期工程,更是一场考验战略定力和耐力的远征。从学科方向的精准定位到师资队伍的优化配置,从科研成果的积累沉淀到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每一步都需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每一步都需积微成著、滴水穿石。要通过加强“安全+”“+安全”学科集群建设,打破学科壁垒,汇聚学科力量,全力冲刺产出标志性成果,为“冲一流”建设集聚“硬核支撑”。要聚焦重点突破,优化学科资源,强化精准支持,推动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从“行业高原”跃向“国家高峰”。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新魄力、“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协同合力,在大平台筑基中锻造“强力支撑”,在大团队攻坚中激活“创新引擎”,在大成果亮剑中标注“山科高度”,于高等教育竞速赛中跑出“山科加速度”。

学科建设成在创新突破,需交叉融合、前瞻布局。交叉融合是打破学科壁垒、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路径,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共享与技术协同,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和创新突破口。我们要创新学科建设范式,以学科集群建设为主体、学科交叉融合为路径、学科团队建设为关键,推动新兴学科发展。前瞻布局则是面向未来、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我们要紧跟世界科技前沿,敏锐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提前谋划和培育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学科方向,围绕能源、信息、材料、海洋、交通等重大跨学科领域,布局一批契合需求、特色鲜明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加快国家安全、人工智能、能源科技等关键领域学科建设,前瞻谋划学科交叉方向,有组织地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间交叉汇聚和学科内融合创新,探索建设学科交叉中心。通过交叉融合与前瞻布局的协同发力,以“前瞻”为眼锚定未来坐标,以“交叉”为刃破除路径依赖,在高等教育改革中书写山科创新的时代注脚。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追求卓越、只争朝夕,矢志一流、强特扩优,为全面建设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而团结奋斗”的铮铮号角催人奋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拿出“背石头上山”的拼劲闯劲,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战姿态,立下军令状、绘制作战图,在关键平台上攻坚克难,在核心领域集智突破,在创新前沿开疆拓土,对标一流、争创一流、勇攀一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把优势变胜势、潜力化实力,在“冲一流”的征程上奋勇争先、善作善成,用实干实绩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山科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