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个“聚”字,既说出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精髓要义,也讲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多士成大业。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高校。实现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立的“全面建成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远景目标,必须牢牢握紧人才这一“关键变量”。
海何以有舟可渡,山何以有路可行,都取决于人。学校74年一路走来的奋战经验已经证明,过去发展靠的是人才,决胜未来依然要靠人才。以“大人才观”打出一套不拘一格聚人才的全新招数,才能更好地破除堵点难点,积累先行优势,蓄积发展动能。这套全新招数要如何施展?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已给出阶段性答案——今后五年,要“营造教师发展良好生态,贡献人才高地建设山科力量”。
“没有泥土,长不出花木。”土壤之于花木,正如环境之于人才。所有人才的出现,并非“忽如一夜春风来”,而是源于足够肥沃的育人土壤、充分包容的创新氛围。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明确的“六大战略”中的“人才强校战略”,就是要千方百计优化“土壤环境”,从“落地生根”到“化木成林”,助力人才成长。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精准引才是人才工作的首要课题。敞开引才之门,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万遍“山科大欢迎你”,不如一项有效管用的政策。拓展揽才渠道,建立优秀人才定向预引机制,加大全职博士后引进力度……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给出了让人才“落地生根”的政策密钥。我们要在此基础上优化引才方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引才体系。坚持用政策驱动汇才,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职称评聘、岗位考核机制等方面“授权松绑”,加速形成人才集聚雁阵格局,为学校谱写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崭新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引来金凤凰后,还要做好人才用留文章,“精准滴灌”为其量身定制成长方案。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人才评价机制,已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工作的共识。但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给予我们甩开膀子加油干的冲劲,我们要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拿出只争朝夕、敢于担当的拼劲,破除人才评价方向不明、导向不正、评价方式“行政化”等问题。学校第四次党代会要求,要深化教师评价改革,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建立差异化评价机制,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深化用人评价改革,探索建立长周期考核和团队考核机制。规范专业、强化运用、开放包容的评价生态系统,正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多元生态,才能让人才活力、潜力充分释放,涌现出更多“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动人图景。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留住人才既要“筑巢”更要“暖巢”。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创新教师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薪酬分配制度”“关注教职工心理健康,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培训和支持服务”等暖心举措,这构建了“物质激励与精神关怀并重”的留才机制框架。“重引进更重服务”才能让人才安心扎根:一方面要完善薪酬分配、科研激励等制度,让人才价值充分彰显;另一方面要把人才的心暖起来,从吃、行等“关键小事”,到住房、婚育等“人生大事”,用“心”想人才之所想,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还要营造尊重知识、宽容失败的氛围,以情感纽带增强归属感,以人才优势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迈向新高度。
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立的人才强校战略,为学校新时代的人才队伍建设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以“引才”突破发展瓶颈,以“育才”积蓄内生动力,以“留才”筑牢事业根基,我们必能构建“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为全面建成工科主导、特色鲜明的世界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宏伟愿景注入持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