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鼓催征稳驭舟,奋楫扬帆启新程。在学校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学校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会议提出了“一三六八十”的战略布局,擘画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地科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地学特色优势,以“四个面向”为牵引,凝心聚力汇智,系统推进地质学科创新发展,在“冲一流”建设中奋力书写“地学有为”新篇章。
聚焦党建引领核心 深耕立德树人新沃土
坚持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构建“三维立体”党建工作体系。以政治建设为纲,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常态化学习机制,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研学、党支部“三会一课”深学、师生党员实践悟学等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确保学院发展方向与国家战略同频,与学校布局共振;不断强化组织建设支撑,实施党建提质工程,打造“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先锋党员”三级培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型校企党建共同体建设,挖掘地质行业红色资源,培育“地质报国”特色党建品牌,力争在省级标杆院系、全国样板支部创建方面取得突破;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完善“党委统筹、支部落实、党员示范”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深入推进思想育人,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党的建设深度融合、同向发力,继续实施“党建引领、点石成金”育人工程,做好做强“我的学长学姐”讲堂,加强“地·鑫引力”学生社区建设,大力弘扬“地质精神”,不断提升铸魂育人能力。
聚焦学科建设内涵 打造强工厚理新高地
瞄准地球系统科学发展前沿,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的地学研究范式变革,厚植齐鲁地域特色,强化能源行业特色,拓展海洋领域特色,勇当求真先行者,敢闯科学无人区,努力实现学科建设水平上新高。提升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建强地质学一级学科,在“地学+”和“+安全”“+智能”“+大数据”等跨学科交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一体推进平台搭建、团队组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建强“学科带头人+青年科学家”攻坚团队,在深地深海资源探测、地球系统演化等前沿方向开展学术深耕,力争在《Science》《Nature》正刊及子刊等顶级期刊发表标志性成果,拓展教师参与国际学术组织和国际学术期刊的工作,提升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以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战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紧密对接“双碳”“一带一路”及新一轮找矿突破等国家需求,推动“碳中和地质技术”“深部资源开发”等交叉平台和技术产业化建设,构建起理学与工学相互融合、基础与应用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聚焦教育教学改革 实现培养模式新突破
推进新工科建设,以工程教育认证为抓手,实施专业内涵提升计划,地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完成新一轮认证,形成一流专业集群。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主动拥抱地学领域教育形态技术革新,积极开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研究,开发智能地质实习填图系统,建设基于知识图谱的深时大数据深度学习方法与技术系统,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的地球科学新发现,构建具有地学特色的数智化教育模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梳理地学先贤、时代榜样等典型事迹,丰富地学领域思政案例支撑,深度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地学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打造“野外实践+工程实训”实践育人新场景,推动思政教育向实习实践环节全面延伸,培育省级以上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成一批国家一流课程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聚焦引育留用链条 激发人才强院新势能
落实“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做实人才“引育留用”大文章。实施全员引才行动,党政领导带任务外出访才、学科带头人按规划主动觅才、青年博士回母校以才引才、海外访学交流借机寻求人才、校友与合作单位推荐人才、专任老师学术交流结交人才、举办学术会议吸引人才,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地。加大师资力量培育,开展“英才培育”行动,组织现有人才分享成才经验,对达到基本条件者辅助扩大影响力、对接近条件者精准支援拔高、对后备成才者创造机会提升、对新引进青年人才规划成才路径,培育一批以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等为代表的省级优秀人才,争取实现国家级人才自主培育零的突破。全力支持人才建团队上平台,鼓励人才揭榜挂帅,将学科资源向优秀人才团队倾斜,全力保障人才团队出成果,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下、用得好。
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使命激励新作为。学院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聚焦目标任务、以一个“实”字贯穿于内涵发展全环节全过程,奋力开创地质学科发展新局面,为实现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确立的宏伟目标贡献强劲的地学力量!